当前位置:学林网-咸林 - 拉这种特别的大便,可能是凶险的癌

拉这种特别的大便,可能是凶险的癌

来源:梅斯肿瘤新前沿      发布人:学林网      发稿日期:2025-09-22

日常生活中,腹泻这一症状极为常见,许多人往往将其视为小事一桩,认为不过是吃坏了肚子。然而,你可曾想过,某些看似平常的腹泻背后,可能隐藏着肝癌或胰腺癌这样的致命威胁?老陈(化名)的故事便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:半年前,他因腹泻被误诊为普通的肠胃问题,最终却确诊为肝癌晚期,令人扼腕叹息。类似的悲剧并不鲜见,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前列,而胰腺癌更是被誉为“癌中之王”,其5年生存率不足10%。但幸运的是,如果能够早期发现,治愈率将大幅提升。


一、腹泻与肝癌:忽视的“陶土样便”,或致晚期之殇


腹泻虽常见,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腹泻,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。广州的老陈,退休后坚持锻炼,自以为身体硬朗。然而,半年前,他开始频繁腹泻,大便逐渐变成了“陶土样”——颜色淡白,质地稀软。他起初并未在意,拒绝深入检查。三个月后,食欲急剧下降,消瘦乏力,才在儿女的坚持下前往医院。胃肠镜检查虽未发现异常,但最终却确诊为肝癌晚期。老陈震惊不已:“只是拉肚子,怎么就成了癌?”


肝癌起病隐匿,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。这是因为肝脏位于肋骨后方,有足够的空间“容忍”肿瘤的生长。等到症状明显时,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。我国肝癌患者中,超过60%一确诊便是晚期,这与高危因素筛查不足密切相关,如乙肝、肝硬化患者未定期随访等。关键信号往往隐藏在“厕所细节”中:


脂肪泻与陶土样便:肝脏的无声呼救


脂肪泻,绝非普通拉肚子。它表现为粪便带油花,频率高,每日可达十几次,且持续时间长,数周甚至数月不止。老陈的“陶土样便”便是典型,这是由于胆管梗阻导致胆色素无法排入肠道,粪便失去了正常的黄色。肝脏是胆汁分泌的核心,一旦癌变,胆汁分泌紊乱,脂肪消化吸收受阻,油脂直接排出形成油花样便。


伴随症状:食欲减退、肝区疼痛、黄疸


单纯腹泻易被误诊,但结合其他表现,肝癌风险将陡增。食欲不振或恶心是早期信号,源于肝脏病变影响消化酶分泌;肝区(右上腹)隐痛或可摸到包块,提示肿瘤增长;黄疸更需高度警惕,巩膜、皮肤发黄,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。若伴有低热不退(38℃左右)、消瘦明显,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,务必排查肝癌。


乙肝携带者、长期饮酒人群应每年进行超声和AFP(甲胎蛋白)筛查。普通腹泻超过2周不愈,尤其伴有陶土样便时,建议完善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。


二、腹泻与胰腺癌:油花样便的致命警报


如果说肝癌的腹泻信号较为隐蔽,那么胰腺癌的“油花样便”则更为凶险。胰腺是消化酶的“工厂”,一旦癌变,脂肪消化将全面崩溃,直接导致脂肪泻——便便浮在水面,带泡沫,恶臭扑鼻。这种腹泻并非肠胃炎,而是胰腺发出的紧急SOS信号。


胰腺癌被誉为“沉默杀手”,早期诊断率不足20%。但若能识别以下症状,生存率将大幅提升:


脂肪泻:胰腺癌的首发红旗


油花样腹泻是胰腺病变的招牌表现。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会阻塞胰管,导致脂肪酶分泌不足,油脂无法分解。粪便呈淡黄色,量多,漂浮,带刺鼻异味。


典型四联征:黄疸、腹痛、消化不良、消瘦


黄疸:约50%的胰腺癌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。因肿瘤压迫胆管,胆红素淤积,导致皮肤、巩膜黄染。这并非肝炎的专利,胰腺癌早期即可出现。


腹痛:上腹隐痛伴左腰背放射痛,或有“束腰带感”,是胰腺肿瘤侵犯神经的信号。


消化不良:腹胀、腹泻频发,因胰腺酶缺乏导致营养吸收障碍。


消瘦:不明原因体重骤降(如3个月减重10%),是癌症代谢消耗的标志。


高危人群(如胰腺癌家族史、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患者)应主动筛查。CA19-9肿瘤标志物联合增强CT是诊断的金标准。


结语


腹泻,这个日常小毛病,可能是肝癌或胰腺癌的冰山一角。老陈的悲剧提醒我们:忽视“陶土样便”或“油花样便”,无异于放任癌症进展。医生朋友们,请务必加强患者教育,对持续腹泻伴黄疸、消瘦者,应进行多学科会诊。患者和家属,更要学会“听身体说话”:腹泻超过2周、便便异常时,应立即就医。早筛早治,别让一时的疏忽,酿成终身的遗憾。


参考来源:


1.肿瘤专科医生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medsci.cn/article/show_article.do?id=c16d898103b7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,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,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。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